谈读书

小时候最喜欢逛的地方是书店,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呆的地方是图书馆,工作以后我住在哪里时间一长那地方就会长出一箱书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算是一只书虫吧 :smile:

小时候会读一些“家长、老师以及自己都希望自己能读完”的东西,例如世界名著一类。现在回过头来想小的时候读《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在人间》这些作品具体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所幸彼时出版行业不像现在鱼龙混杂,大多数作品的翻译质量都还在线,读不懂名著背后的内涵没有关系,巴尔扎克这些文学巨擘描述的欧洲底层社会的日常起居已经足够让年幼的自己开眼看世界。

上学的时候读书更多是一种消遣,拥有可以在题海中浮出水面呼吸一口的闲暇,并且相比游戏和出去跟其他小朋友“鬼混”读书在家长看来也更可以接受一些。

工作了以后读书更多有功利的成分在,作为社会人终有走出学校成家立业的一天,而生活中需要的很多常识都是学校里不会教的。所幸有一些天才肯花大量的时间写书提点后人,能遇到大师写的著作并且能与之产生共鸣也是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有一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根据书的题材详细叙述了不同的书的阅读方式。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常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但是似乎没有教过如何去读书。金老爷子写过一本《书读完了》讲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吕叔湘老爷子写过一本《书太多了》讲如何把书读薄。“读书如做事,宜节制,勿过度”。人生苦短,好书多,烂书更多,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是功利性的学习还是非功利性的消遣应该是每一个书虫的必修课。

阅读的品味和如何选书

金克木老爷子说过,读书就是读人,读人也是读书。而与人交往讲究一个气场合不合,读书亦是如此,人挑书,书也挑人,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即是此理。

孩提时代读《围城》,除了记得钱钟书老爷子的幽默的文笔,方鸿渐的“克莱登大学”以及“婚姻是一座围城”以外其余内容几乎囫囵吞枣。青年时代重温《围城》方能看出对小布尔什乔亚的知识分子的彻底解构。设想如果我现在重新拿起《围城》,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合适的年纪遇到合适的书是一件幸事。而如果这合适的书能对自己颇有影响和帮助那就更好了。

不记得哪里看到过一句话,你的层次什么样取决于你最熟的几个朋友是怎么样。与人交往是这个道理,读书亦是这个道理。You are what you read,这里就有一个阅读品味的问题。

但凡读书比较久的书虫应该都对出版市场和著名作者有一个大略的了解,什么系列值得收藏,什么书基本只会读一遍,什么书碰不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这个基本的判断是要有的。

金老先生讲阅读品味的时候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有一些书籍是根,其他书籍都是从根上生出来的叶。读多少叶都似盲人摸象,最后一定是要不畏难去寻根。而金老先生也对持怀疑意见或者怵于寻根的读者开了一副定心丸:经典是永不褪色的,能长久流传下来的东西会是足够简单的东西,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来说不应该成为问题。

当然凡事并无绝对,对于理工科的阅读我的经验来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想看一个领域前沿的东西,去找大牛和他的弟子们写的survey,大牛们一般比较爱惜羽毛,所以自己师门的东西一般不会太过离谱。如果想看一个领域的经典的东西,找开创这个领域的人写的著作。有人靠谱的人指路总是没错的。

对于出版社来说,曾经我会靠一个出版社来筛选一本书值不值得看,不靠谱的出版社出的书大概是不值得看的,但是靠谱的出版社因为业务扩大最后也会良莠不齐。不过看得多了基本上认为该出版社的哪几个系列是值得看的,以至于到这个系列里面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最后还是回到了看作者和译者这个金字招牌上来。

每打开一本书都像是交了一个新朋友,交友需要筛选,买书需要成本,而看书更需要宝贵的时间,所以如何高效选出来合适自己的书是一只合格的书虫一直在训练的能力。

阅读的方式

我喜欢读纸书。

信息时代我们的屏幕时间越来越长,需要读的东西越来越多,每天看手机的时间可能远比自己以为的要长(不妨看一下自己的手机屏幕时间统计,有惊喜),所以有时候会被迫在自发光电子屏幕上看一些东西,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去读纸书,或者电纸书(Kindle/文石, etc.),毕竟纸书方便翻查,电纸书不那么刺眼。

我曾经买书的一个原则是如果这本书我大概率会看(查阅)第二遍,那我会把它买来。来深圳以后这样坚持了两年发现几乎是不可持续的,我人虽然不会再长高了,奈何我的书架一直在长高,现在我已经有了一人高的书架……直到有一次搬家搬了四箱书出来把我搞的几近崩溃我才严肃考虑是不是应该买一个电纸书方便一些。

也有一些朋友喜欢用ipad看书,苹果的屏幕效果的确是好,平板记笔记也是极方便的。

最近兴起了一股听书的热潮,得益于喜马拉雅、微信读书等对听书体验的重视,我们走在路上除了听歌听相声听纪录片以外又多了一个选择。不过我个人对听书不是特别感冒。我自己有洗漱做家务的时候听纪录片听新闻的习惯,不过大约不反复听几遍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说来见仁见智吧。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能遇到触动自己的好书,神交一些新的朋友,日子过得有趣一些 :)

附录:书籍和作者推荐(2024年1月更新)

本章所述的书籍都有个人的喜好在,并且限于篇幅仅选择我脑海里能回忆起来的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并且大多数领域我并非专家,挂一漏万还望海涵。

专业的书籍我整理在了这个github repo中,这里会尽量偏非专业一些

理工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by P. Lax

如果要我推荐一本书给学习计算数学的同学读,那非这本莫属了。观点非常高并且有大量的实战例子。Lax老爷子也写过很多别的教材,质量都是上乘。

什么是数学 by Richard Courant

适合9到99岁老少咸宜的数学科普读物,用浅显的语言从初等数学讲到高等数学,是可以让人体会到数学的快乐的一本书,中文翻译也非常好。

Heroes in My Heart by ukim

此生无悔学数学。这本小册子可以让非数学的人了解一下数学家是一群怎样的生物。

除上述书籍的作者,我还推荐:

  1. Richard Feynman的物理教材和个人传记,Feynman可以说是真的人赢的剧本;
  2. MIT Press,Princeton,Springer,O’Reilly,人邮图灵新知出的教材和科普读物的质量大多很有保障的;
  3. 北大的科学元典丛书部分偏现代的著作也可以拿来一读;
  4. 湖南科技的第一推动系列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找有需要的来读。

经管

经济学原理 by N.G. Mankiw

老美写教材的风格就是非常实用,学完一个东西立马给你找个现实中的例子。这里都是常识,知道了不一定会让你发财,但是应该能降低你破产的概率。

置身事内 by 兰小欢

一些生活在中国最好知道的常识,读完以后可以尝试用兰老师的分析框架解释一些问题,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古央地矛盾似乎都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这一点在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详细的论述。

除上述书籍的作者,我还推荐:

  1. Nassim Taleb是一位天才,天才愿意花时间给凡夫俗子写书布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2. 黄奇帆是神人,其著作和讲稿很值得一读;
  3. Charlie Munger写的都是大实话;
  4. Ray Dalio的《原则》值得拿来一读,但是在国内有点过誉了;
  5. 美联储出的一些小册子/白皮书质量非常高,另外债务危机看伯南克那本《伯南克论大萧条》。

文史

中国通史 by 吕思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by 钱穆

这两书放到一起说。文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发现上了岁数的人都喜欢看历史,大抵是人生的阅历告诉他们人类的本质上是复读机。

邓小平时代 by 傅高义

不太配评价邓公。化用一句作者在书中的话罢: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的中国人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除上述书籍的作者,以下作家我也很喜欢:

  1. 刘慈欣,凡尔纳的小说,有时候我觉得凡尔纳是一个穿越者;
  2. 梁实秋,季羡林,钱钟书、金克木、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
  3.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质量参差不齐,按需阅读;
  4. 郑渊洁,黄春华,沈石溪,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儿童文学小说;
  5. 福尔摩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自然是极好的,要读完整译本。

哲学思想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by Stephen Covey

如果你喜欢Dalio的《原则》,那么这本可以说是《原则》的指导思想。读它很有收获,更重要得是照着做。

中国哲学简史 by 冯友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by 王力

这两本书放到一起说,常识和中哲都是能找到自己民族认同感的一种方式。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by 刘擎

现代西哲入门。而且因为是“现代”哲学,所以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有一些指导意义的。

除上述书籍的作者以外,我还推荐:

  1. 毛主席、邓公、朱总理的著作都可以拿来读读,大有裨益;
  2. 理想国译丛看到感兴趣的赶紧买,不知道啥时候就买不到了;
  3. 中哲也是一个宝藏,我们现在所困扰的问题千年前的先贤们也有过相同的困扰,听听他们怎么说也是有帮助的,春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人类群星闪耀时”。